哈囉囉 ~ 今日將由 Wendy 來和大家分享分享 ~
常聽爸爸媽媽抱怨,寶貝對於大人所說的話總是「左耳進,右耳出」,儘管爸媽喊得聲嘶力竭,甚至暴跳如雷,寶貝依然故我,不按指令行事。
這種 「不聽話」 的表現到底出自無心還是故意的呢 ?
又到底該怎麼跟孩子說話才能讓孩子「洗耳恭聽」 ?
其實孩子沒有把爸媽的話聽進去,有幾個原因…
有時是因為聽不懂,有時則是因為分心,故意的狀況其實非常少,因為孩子很天真,他們通常不會故意沒聽到,除非正處於情緒不佳的狀態,所以會有不想回應的情況或者不知該怎麼回就沒回了。
孩子都是天真的,沒有複雜的想法 !
另…
整理了 10 個小技巧,讓孩子能乖乖聽你說
正確的說話方式能夠拉近親子間的距離,使教養過程更加順利,孩子也會比較樂意和爸媽分享自己的意見及感受,加深彼此的了解。
此外,也能讓孩子感覺到爸媽對他們的關懷、接納和尊重,從而加深他們對爸媽的信任、尊敬和信服。
那爸爸媽媽在與孩子溝通時,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技巧呢 ?
讓我們一起往下看看…
技巧 1:簡單、具體且清楚
爸媽需事先了解孩子的程度在哪裡,能聽懂多少,在他理解能力所及的範圍裡說他聽得懂的話,千萬不要認為孩子懂是理所當然的,相反的,孩子不懂才是應該的,懂了是學會的,不要用大人的角度和眼光來要求孩子。
孩子的理解力與記憶力有限,爸媽在說話時應盡量具體、明確,例如:「紅色的大球」,而不是「那個球」。
此外,也要注意長話短說 ( 說重點 ),不要長篇大論,如果可以讓孩子複誦爸媽所交代的事情再讓他去執行,他們會更加專心。
技巧 2:有趣的聲音、表情和內容
要讓孩子聽你說話,首先就要使他的專注力放在你的身上,對於 5 歲以下的孩子來說,豐富的表情變化與語氣,以及充滿想像力的內容,最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舉個例子來說,嚴肅地對孩子講:「不要亂動喔 !」,即便孩子聽得懂意思,但他也不了解為什麼不能亂動,倒不如跟他說:「來來來,一起來變成木頭人吧 !」一方面運用創意與想像力,可以讓溝通困難迎刃而解,這樣是不是變得有趣許多呢 ?
技巧 3:用詞直接、堅定但溫和
若常用威脅孩子的用詞,很容易使孩子的價值觀扭曲;而哄騙孩子更不應該言而無信,因為答應孩子的承諾就一定要做到,守信用是很重要的。
跟孩子說話時,語氣要堅定、溫和。
孩子是非常直覺,且毫無成見的,除非他們已經被大人訓練得經驗老道,否則很難聽懂反話的言外之意。
舉例來說…
「不吃飯你就等著餓死好了 ! 」
「你就繼續把衣服亂丟,看看誰會幫你收 ? 」
「你就不要讀書,明天考試成績出來就知道了 !」
以上等等這些全都屬於反話,聽不太懂的孩子滿腦疑惑,聽得懂的孩子自暴自棄,照辦的結果,反而引發第二波的衝突,惹得爸媽更加生氣,因此一開始最好就避免使用說反話的方式。
Wendy 認為「大人要對孩子堅定,孩子才能真正學到分辨對錯的方法;大人要對孩子溫和,是因為孩子無法正確辨別是非對錯。」
技巧 4:一些小動作,對話更加親密
說話時不同的肢體動作及位置,會帶給對方不一樣的感覺。
與孩子對話時,倘若爸媽用站姿,孩子必須抬起頭來仰望高高在上的爸媽,他們講起話來便容易有壓迫感,而對話情境也會傾向「上對下」的不對等關係…
若希望與孩子在沒有壓力的情境下交談,爸爸媽媽最好能夠蹲下來,使自己與孩子一樣高,再開始進行「平等」的溝通。
大人蹲下來對孩子說話會散發出「我想更了解你」、「我想跟你當朋友」的訊息,如果說話時身體微微傾向孩子,則能夠釋出更多的善意。
技巧 5:眼神交流很重要
由於幼小的孩子專注力有限,在與他們說話之前,爸媽可以先呼喊孩子的名字,讓他們暫時停下手邊的事情,與爸媽眼神有所接觸,跟他們產生連結後,再告訴孩子想說的話。
看著孩子的眼睛說話是很重要的,因為爸媽跟孩子在眼神互通時,雙方是有所交流的,不僅是情感的交流,對彼此音調及語言的感受度也會提高唷 !
技巧 6:同理孩子,別急著否定他
在溝通的過程裡,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爸媽所認同的」、「爸媽與自己站在同一條陣線上」是很重要的,這就必須得靠爸媽發揮同理心,在回應孩子天馬行空的話語前,不要總是當第一個「否定孩子」的人。
Wendy 會鼓勵爸媽們在和孩子共同進行一趟探索思考的旅程並在旅途中慢慢引導孩子分辨「可行」與「不可行」的差別。
被爸媽同理的孩子,平靜接受現實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技巧 7:常用肯定句跟孩子說話
對於年幼、較敏感的孩子來說,負向語句(如:不准、不行、不可以)可能影響神經元的發育,使孩子逐漸喪失自信、變得畏縮。
而且,依據幼教的觀點,爸爸媽媽說 1 句負向的語句,可能要說 10 句正向的語句才能稍微撫慰孩子的心靈!
因此,與其只看見孩子犯錯的一面,不如鼓勵他表現良好、進步的一面,在讚美中成長的孩子,才能帶著自信走出屬於自己的路 !
此外,別忘了當孩子主動表現好的行為時,爸媽也要適時給予鼓勵,好的行為就會不斷的出現喔!
技巧 8:不同時機說不同的話
一天當中不同的時間和場合,適合談話的內容也不太一樣,比方說,吃飯的時間適合全家一起談論輕鬆的話題,至於過於嚴肅、需要時間溝通來取得共識的內容,就不太適合,否則可能影響大家的食慾、造成消化不良。
而睡前則是適合訴說心事的時間,在這個時刻每個人的心情都沉澱下來,身心都很放鬆,孩子最容易敞開胸懷與父母談心。
另外像管教與責備,就要挑單獨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來進行,白天在人來人往的公共場合就不恰當,這樣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技巧 9:用故事引導孩子
有時候直接指出孩子需要改進的缺點,孩子很容易因為「被指責」的感覺而產生很大的反彈,爸媽不妨用暗示的方式來引導孩子…
比如講故事就是一個很容易讓孩子卸下心防的辦法,孩子覺得越好玩、越願意聽,影響他的機會也就越大。
比方說,不愛洗澡的孩子,爸媽可以陪他讀《哞哞今天不洗澡》這本繪本,孩子看完後雖然不一定馬上愛上洗澡,但至少隨著故事情節發展,會對洗澡的好處有多一點了解,只要爸媽有耐心,不要強行逼迫孩子,相信孩子一定會慢慢有所進步的。
技巧 10:給孩子一段緩衝期
當大人在跟孩子確立一些生活規範時,請記得給孩子一段緩衝期…
在這段時間內允許孩子不小心忘記、不小心犯錯,千萬不要在訂下規則的隔天,馬上要求孩子必須每天做到,因為孩子無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完全進入遵守規範的狀態,尤其這階段本來就好玩、好動的年紀。
這樣的「馬上要求」與「馬上要有結果」的心態,只會讓預期的效果適得其反。
所以,再多等孩子一下下吧 ! 畢竟,孩子的成長本來就不是一次就會的 ~
最後還要送一句話給所有的照顧者們,說話如同魔術,帶有神奇的力量 !
如果你想聽到更多關於育兒職場學、育兒訪談、育兒影劇等內容,歡迎你到 Apple Podcast 給我五顆星,並留下你的心得。
下一集我們要來聽聽 Wendy 分享育兒影劇,那我們下週日見囉 ~ bye ~ bye ~
看完後有任何想法或想說的話,歡迎在底下留言與我分享唷 ~
Wendy
──────────────────
延伸閱讀
→ 【Wendy說聊育兒首播】#1「Wendy說聊育兒」說什麼 ? 聊什麼 ?
→ 【育兒訪談】#42 防疫在家的二寶媽如何兼職育兒與工作 ?
→ 【育兒訪談】#45 防疫階段-談姿姿媽咪與寶貝親子的享樂時光
【免費支持】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您或想鼓勵我 ,請幫我在下方處綠色的拍手圖示按 5 下,只要登入 Google 或 FB,不需花費任何經費就能支持我,感謝您 !
這十個技巧非常受用啊~
謝謝分享這麼棒的內容 !
謝謝名琇的肯定 ~
我會繼續分享更多更棒的育兒資訊的 ~
^^